大数据双刃剑

大数据平台整合了全国的业务数据,提供一键搜索、可视化建模工具。业务人员不再受限于系统提供的功能。通过建模工具,可以定制查询,等于是开了一个数据库的查询接口。这样的好处是用户想查什么数据就能查。但带来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如何保证用户只看到该看的数据?如何保证数据的可追溯性?如何定义不同数据的安全级别?等等。之前的工作重点是如何完善功能,但从另一个角度想,如果安全措施不到位,系统越强,带来的危害会越大。正好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数据平台这个强大的工具,如果使用不当,后果也是蛮严重的。特别是在政府单位,数据都有很大的价值,一旦泄露出去,都要承担刑事责任。大数据平台可不能助纣为孽啊。

Read More

工作流动

工作不应该去适配时间—而是需要流动。 把工作拆散以适应任意的时间节点,对完成速率、避免缺陷和团队士气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不必要的截止期压力或过于乐观的特性范围对团队和产品都会产生负面作用。这时工作的重心就变成了将工作挤压到截止日期前而不是高质量的完成工作。 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只有在工作以可持续的节奏流时才有可能。发现并维持节奏只有在在制品小于团队产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在截止日之前塞入太多的工作几乎不可避免的会打破在制品限制。 ——–摘自《看板实践》

Read More

培训总结

上周在关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系统培训,我虽然没有具体讲解系统功能,但全程参与了整个过程,零星记录了一些内容。这周的博文还没有着落,就偷懒下,从中摘录三点印象比较深的,凑一篇文章。

通用产品思路 培训第一天,杨处做了导学讲演,其中讲到了系统解决的四方面问题。这四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是大数据分析产品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有想法,无数据。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数据分析产品,数据就是其生命力。大数据相关的技术都是公开的,大家都可以使用,但数据没有一定的规模,再好的技术都白搭。谷歌语音识别的大佬当初从IBM跳槽过来,虽然重写了软件,但技术上没有太大的改善,靠的是谷歌海量的数据,使识别精度提高了将近5个百分点。 一般人可能觉得5%的提高没什么大不了,但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系统整合了全国的数据,是吸引用户的第一步。

  2. 缺乏工具。 市面上大数据分析的工具跟多,但能贴合业务需求,帮助用户提升价值的并不多。用户也花大价钱购买过大厂的分析模型,从实际应用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系统采用自研+采购的模式,保证核心功能贴合用户实际需求,一些通用的需求比如可视化、关联分析等采购现有成熟产品。

  3. 烟囱林立 传统项目开发模式都是基于业务定制化开发,各关自行建设。但功能其实都大同小异,导致重复建设。系统通过搭建共享平台、个性化定制等功能,整合各关集体智慧,同时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解决了烟囱林立问题。

  4. 可持续性 系统打造生态育林的服务模式,让用户一起参与大数据生态建设,在平台支撑下开花结果,果实又可以反哺平台,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压力测试不到位 培训过程中出现系统响应缓慢的问题,这有点出乎意料。之前压力测试报告的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性能问题,仔细分析了下,主要的原因有:

  1. 对loadrunner的虚拟用户理解不深,虚拟用户和实际的多用户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2. 压测时应用模块做了二级缓存,后来由于某些原因把二级缓存去掉了。
  3. 发生问题的模块由其他项目组成员开发,设计开发过程中沟通较少,质量控制没做到位。

用户反馈 为期一周的培训结束了,最后一个环节是收集用户的反馈,产品后续的完善需要接收来自一线业务人员的想法。如何引导用户写出内心的需求,问题的设计还是蛮重要的。最初的想法是不设定任何框框,用户想什么就写什么。但考虑到初次培训,用户对系统还只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不给点方向,可能不知道写什么。于是从可用性,功能,数据,期望的功能等方面出发,设计了5个问题。最后大概收集了150多条建议。

晚上回宾馆整理反馈意见,有一条建议给我的印象最深,用户希望把系统中应用商城的应用变成一个exe文件,复制到外网也可以使用。我的第一感觉是很好笑,在我们看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转念一想,这才是真正的用户思维。我们天天讲用户思维,其实都是伪用户思维,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用户的心思。这些在我们看来有点可笑的想法,才是从用户视角出发的。作为我们来说,不是去取笑这些想法,而是要去分析,用户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他真正的想要的是什么?

“EXE文件”,意味着可以放在任何地方,直接双击就可以运行。我们系统的应用,需要登录系统,打开商城,找到应用,才能运行。相比之下,“exe文件”方便不少。我猜用户说“exe文件”,不是真的要我们提供一个exe文件,而是希望系统的应用能和exe文件一样方便使用。

“应用可复制到外网使用”,系统所有的数据都是在内网,应用运行的本质是从数据库获取数据,然后展示。内外网网络不通,应用要访问内网数据库,所以在外网无法使用,这是“技术”的思维。“exe文件”不管内网,外网,都可以双击直接运行。应用为什么不可以?这是“用户”思维。

用户的这两个需求,系统能不能实现呢?我考虑了下,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的。增加一个“添加到桌面”的功能,在桌面上创建一个应用的快捷方式,不就可以实现类似“exe文件”的效果了吗?某些应用的查询条件如果是固定的,为什么不能把查询结果和应用封装在一起呢?通过定期更新机制来更新数据,这样应用就可以脱离数据库,不管内网,外网都可以运行。

所谓的用户思维,就是看起来有点异想天开,但仔细琢磨又很有道理的想法。

下一期的培训,希望能把性能问题解决,不至于现场出现尴尬的局面。同时,反馈问题还有优化的空间,趁这段时间再打磨下。

Read More

重启打坐

经常开车,导致的后果就是小腿酸胀。以前还经常跑跑步,可以缓解下。这段时间基本都在10点左右到家,再出去跑步不太合适。想起之前曾经打坐过一段时间,再结合跑步,小腿酸胀缓解了不少。虽然说打坐有利于小腿血液循环,但我还是愿意归功于跑步。现在晚上跑步的机会是不太有了,但抽出20分钟打坐,还是可以的。反正也不影响玩手机(呵呵)。顺便可以测试下打坐的效果。 上一篇文章说到找到学习的意义更重要,“打坐”又是一个很好例子,“打坐”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小腿酸胀,后来这个目的没了,“打坐”也失去了意义,毕竟我还没出家。放弃是自然的。所谓坚持,并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坚持下来的,而是需要明确的目的。现在打坐的短期目的又来了,那就重启打坐吧,不过,要想长久的坚持,我还得先找到“打坐”真正的意义。

Read More

外卖小哥

几年前,杭州的一个外卖小哥火了,战胜了北大博士获得诗词大会的冠军。除了过硬的诗词功底外,小哥的心态也非常好,总决赛上不急不燥。相反北大博士倒因为压力过大,急于求成,结果输掉了比赛。 周末回家,又看到了外卖小哥,应该是初赛那集。小哥分享了他学习诗词的经历,10年前就已经会背700多首诗,那时没钱买书,就到新华书店去把诗词都背熟了,然后回家默写。默不出来的,回去继续看,然后回来再订正。平时送外卖,等单的时间,送货的时间,都拿来背诗词。这样几十年如一日,这是对诗词怎样的热爱! 我读诗词,首先想弄明白的是它是什么意思,但由于文言文基础较差,读起来很累。要依赖注释,字典才勉强明白诗的意思。整个过程,由于过分关注字词的意思,没有去发现诗本身的美,经常会觉得枯燥而放弃。小哥肯定是发现了诗词本身的美,常人眼里枯燥的背诵,他却几十年如一日在坚持。 找到学习的意义,比学习本身跟重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