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总结

上周在关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系统培训,我虽然没有具体讲解系统功能,但全程参与了整个过程,零星记录了一些内容。这周的博文还没有着落,就偷懒下,从中摘录三点印象比较深的,凑一篇文章。

通用产品思路 培训第一天,杨处做了导学讲演,其中讲到了系统解决的四方面问题。这四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是大数据分析产品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有想法,无数据。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数据分析产品,数据就是其生命力。大数据相关的技术都是公开的,大家都可以使用,但数据没有一定的规模,再好的技术都白搭。谷歌语音识别的大佬当初从IBM跳槽过来,虽然重写了软件,但技术上没有太大的改善,靠的是谷歌海量的数据,使识别精度提高了将近5个百分点。 一般人可能觉得5%的提高没什么大不了,但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系统整合了全国的数据,是吸引用户的第一步。

  2. 缺乏工具。 市面上大数据分析的工具跟多,但能贴合业务需求,帮助用户提升价值的并不多。用户也花大价钱购买过大厂的分析模型,从实际应用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系统采用自研+采购的模式,保证核心功能贴合用户实际需求,一些通用的需求比如可视化、关联分析等采购现有成熟产品。

  3. 烟囱林立 传统项目开发模式都是基于业务定制化开发,各关自行建设。但功能其实都大同小异,导致重复建设。系统通过搭建共享平台、个性化定制等功能,整合各关集体智慧,同时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解决了烟囱林立问题。

  4. 可持续性 系统打造生态育林的服务模式,让用户一起参与大数据生态建设,在平台支撑下开花结果,果实又可以反哺平台,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压力测试不到位 培训过程中出现系统响应缓慢的问题,这有点出乎意料。之前压力测试报告的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性能问题,仔细分析了下,主要的原因有:

  1. 对loadrunner的虚拟用户理解不深,虚拟用户和实际的多用户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2. 压测时应用模块做了二级缓存,后来由于某些原因把二级缓存去掉了。
  3. 发生问题的模块由其他项目组成员开发,设计开发过程中沟通较少,质量控制没做到位。

用户反馈 为期一周的培训结束了,最后一个环节是收集用户的反馈,产品后续的完善需要接收来自一线业务人员的想法。如何引导用户写出内心的需求,问题的设计还是蛮重要的。最初的想法是不设定任何框框,用户想什么就写什么。但考虑到初次培训,用户对系统还只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不给点方向,可能不知道写什么。于是从可用性,功能,数据,期望的功能等方面出发,设计了5个问题。最后大概收集了150多条建议。

晚上回宾馆整理反馈意见,有一条建议给我的印象最深,用户希望把系统中应用商城的应用变成一个exe文件,复制到外网也可以使用。我的第一感觉是很好笑,在我们看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转念一想,这才是真正的用户思维。我们天天讲用户思维,其实都是伪用户思维,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用户的心思。这些在我们看来有点可笑的想法,才是从用户视角出发的。作为我们来说,不是去取笑这些想法,而是要去分析,用户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他真正的想要的是什么?

“EXE文件”,意味着可以放在任何地方,直接双击就可以运行。我们系统的应用,需要登录系统,打开商城,找到应用,才能运行。相比之下,“exe文件”方便不少。我猜用户说“exe文件”,不是真的要我们提供一个exe文件,而是希望系统的应用能和exe文件一样方便使用。

“应用可复制到外网使用”,系统所有的数据都是在内网,应用运行的本质是从数据库获取数据,然后展示。内外网网络不通,应用要访问内网数据库,所以在外网无法使用,这是“技术”的思维。“exe文件”不管内网,外网,都可以双击直接运行。应用为什么不可以?这是“用户”思维。

用户的这两个需求,系统能不能实现呢?我考虑了下,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的。增加一个“添加到桌面”的功能,在桌面上创建一个应用的快捷方式,不就可以实现类似“exe文件”的效果了吗?某些应用的查询条件如果是固定的,为什么不能把查询结果和应用封装在一起呢?通过定期更新机制来更新数据,这样应用就可以脱离数据库,不管内网,外网都可以运行。

所谓的用户思维,就是看起来有点异想天开,但仔细琢磨又很有道理的想法。

下一期的培训,希望能把性能问题解决,不至于现场出现尴尬的局面。同时,反馈问题还有优化的空间,趁这段时间再打磨下。

Written on June 4,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