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意义

最近心情有点低落,心理冒出一个念头:我写的这些东西其实也没啥用,这样每天写,有什么意义?当这个念头出来时,我明白,写作的兴奋期已经过去,接下来就进入枯燥期了,弄不好很有可能就放弃了。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做事大多评一时冲动,很难有爱好是长期坚持下来的。我这样说服自己:长期做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事;事情在变得有意义之前,都是没有意义的,但不做,就永远没意义。 其实冷静下来想想,写作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我更深入的去思考。有些事平常想的比较简单,当你坐下来把它写出来时,你会去深入思考,会有更深的感悟。或者你会从不同的思考,发现事物的另一面。 从3月28日开始,计划是每天都要写。3月份写了4篇,4月份写了14篇,5月份写了23篇。没有做到每天写,但慢慢在想目标靠拢。

Read More

性能问题

这次培训发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性能问题,回顾下之前的性能测试,主要的问题有这几方面:

  1. 对loadrunner的虚拟用户理解不深,虚拟用户和实际的多用户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2. 认证模块集成第三方系统,登录需要输入验证码,系统只对某个特定用户做了免登录处理。loadrunner无法模拟多个实际用户的使用情况。
  3. 出问题的模块外包给其他团队,项目组对该模块的设计缺乏了解。设计没有考虑数据量大可能导致的性能问题。
Read More

用户反馈

为期一周的培训结束了,最后一个环节是收集用户的反馈,之前准备的反馈表主要针对培训本身,比如对课程的满意度,对老师的满意度,是否有收获等等。这个反馈表并不能反映出用户对系统本身的看法。产品后续的完善还是需要接收来自一线业务人员的想法。如何引导用户写出内心的需求,问题的设计还是蛮重要的。最初我的思路是不想给用户设计任何的问题,用户想写什么就什么。后来想想,没有具体的问题,用户反而不知道写什么。于是设计了5个问题,分别从可用性,功能,数据,希望提供的功能等方面出发,给用户一个方向去思考。从实际反馈的效果来看,还可以。用户对系统整体还是满意的,也提了不少的要求。 晚上整理反馈意见,有一条建议给我的印象最深,用户希望把系统中应用商城的应用变成一个exe文件,复制到外网也可以使用。我的第一感觉是很好笑,在我们看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转念一想,这才是真正的用户思维。我们天天讲用户思维,其实都是伪用户思维,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用户的心思。这些在我们看来有点可笑的想法,才是从用户视角出发的。作为我们来说,不是去取笑这些想法,而是要去分析,用户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他真正的想要的是什么? “EXE文件”,意味着可以放在任何地方,直接双击就可以运行。我们系统的应用,需要登录系统,打开商城,找到应用,才能运行。相比之下,“exe文件”方便不少。所有用户说“exe文件”,不是真的要我们提供一个exe文件,而是希望系统的应用能和exe文件一样方便。 系统所有的数据都是在内网,应用运行需要访问数据库。放到外网肯定是无法运行的。这是“技术”的思维。“exe文件”不管内网,外网,都可以双击直接运行。应用为什么不可以?这是“用户”思维。 用户的这两个需求,系统能不能实现呢?我考虑了下,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的。增加一个“添加到桌面”的功能,在桌面上创建一个应用的快捷方式,不就可以实现类似“exe文件”的效果了吗?某些应用的查询条件如果是固定的,为什么不能把查询结果和应用封装在一起呢?通过定期更新机制来更新数据,这样应用就可以脱离数据库,不管内网,外网都可以运行。 所谓的用户思维,就是看起来有点异想天开,但仔细琢磨又很有道理的想法。

Read More

上海外滩

培训结束,信息中心赵美女想去淮海路吃面,据说是一家网红面馆。因为离外滩也不远,大伙就先去外滩逛逛,等饿了再去吃。印象中有10多年没来上海了,外滩对面的灯光秀比以前更美了。虽然是周二,游客还是很多,老老少少,都拿着自拍杆,摆着各种pose。天气很好,吹着微风,虽然有点凉,但影响不大。不像周一晚上,我吃完饭,买了本笔记本就直接跑回宾馆,不敢出来。那风吹的,穿短袖根本抵挡不住。 来上海,除了去外滩,似乎没其他地方可逛了。每次来的感觉都不太一样,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某年的国庆黄金周,抱着儿子在人潮中往外滩挤,整个南京路全被人占满了,找不出一丝空地。好不容易到了外滩,等待你的是人民警察,在路边一字排开。外滩戒严了。无奈,只好找条小路回去了。 夜幕降临,灯光都亮起来了,走到靠近南京路的地方,刚好是正面,确实很漂亮,在等红灯的空隙,还是忍不住拍了两张。但却不敢传到朋友圈,感觉来上海秀明珠塔照片是件很俗的事情。

Read More

通用产品思路

这星期在海关学院开展为期一周的系统培训,第一天,杨处做了导学演讲,其中讲到了系统解决的四方面问题,在我看来,这四个问题可以作为所有大数据分析产品的通用痛点。记录如下:

  1. 有想法,无数据。 当前各个关区都有数据分析的需求,但大多基于一些本关区的数据,全国的数据没有权限使用。这大大限制了数据分析的应用。大数据分析,首先要求“大”,就是数据要有一定的体量。不然,很难出成果。我们系统的一大优势就是整合了全国的数据。为大数据应用分析提供基础的保障。
  2. 缺乏工具。 其实现在并不缺乏大数据分析的工具,关键是如何找到好用,合适的工具。我们根据实际业务应用出发,找了几款应用,如可视化建模,关联分析、可视化展示等,并把它们整合在一起。用户通过统一入口登录访问,解决了工具的问题。
  3. 烟囱林立 传统项目开发模式都是基于业务定制化开发,每个关区自行建设。但功能其实都大同小异,导致重复建设。系统通过搭建共享平台、个性化定制等功能,整合各关区集体智慧,同时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解决了烟囱林立问题。
  4. 可持续性发展 打造生态育林的服务模式,让用户一起参与大数据生态建设,在平台支撑下开花结果,果实又可以反哺平台,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Read More